<dauef class="yclhh"></dauef>

    皇冠hg1088

    <dauef class="yclhh"></dauef>

    考研热度依旧 人才需求正旺
    来源: 科技日报时间: 2023-10-25阅读:54671次

    考研热度依旧 人才需求正旺【近年来硕士研究生考试报名人数屡创新高——】

    ◎科技日报记者 都 芃

    相比往年 ,2024年硕士研究生招生出现了一些新变化。这些变化既折射出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带来的新需求,又体现了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着眼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而作出的努力。

    2024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网上报名工作于10月25日结束。近年来 ,硕士研究生考试报名人数屡创新高,社会各届对考研的关注度逐年增加,招生工作的变化与调整牵动着考生们的心 。

    相比往年,2024年硕士研究生招生出现了一些新变化 ,如专业型硕士(以下简称专硕)招生规模进一步扩大,推免资格描述更加具体 ,调剂工作的相关规定更加精细化等。这些变化既折射出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带来的新需求,又体现了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着眼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而作出的努力 。

    应用型人才需求不断提升

    在2024年全国硕士研究生考试网上报名正式启动之前,各高校就已经公布了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 。查询简章可以发现 ,包括西南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西北工业大学 、东北林业大学等在内的多所高校先后宣布,不再在统考中招收部分专业的学术型硕士研究生(以下简称学硕)。这些专业包括工学、管理学 、农学等多个学科大类。

    不仅是上述学校 ,近年来在研究生扩招的大背景下,各院校专硕扩招的趋势尤为突出。早在2022年9月,教育部相关负责人在新闻发布会上提到,我国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比例已超60% 。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印发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方案(2020—2025)》 ,到2025年,以国家重大战略、关键领域和社会重大需求为重点 ,增设一批硕士、博士专业学位类别,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规模将扩大到硕士研究生招生总规模的三分之二左右。

    “专硕或学硕的招生人数 、名额占比等并不是由学校自己决定的。学校主要依据教育部每年确定的研究生招生指标来制定招生计划。”中国科学院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教授刘继安认为,专硕招生人数大幅增加更深层次的原因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 ,尤其是产业结构升级所带来的新的人才需求 。

    “以前我国产业结构层次较低,对研究生的需求较少。但随着我国产业结构不断升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 ,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也不断提升。”刘继安表示,产业升级发展需要大量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而专硕对应的培养目标就是应用型人才。“每个新技术在不同应用场景中的每次转换 ,都需要对新技术进行具体的调整 。这个过程中迫切需要大量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而对于从事基础学术理论研究的人才则需求较少。”她介绍,以北美的一些国家为例 ,从数量上来看 ,专硕在研究生培养中占大多数。

    除了专硕名额不断增加,部分高校也在学硕招生阶段更多采取推荐免试入学的方式。而不久前发布的《2024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工作管理规定》也对推荐免试入学工作有了更为详细的规定。

    刘继安认为,单纯从人才培养的角度来看,推荐免试入学的方式更加符合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培养规律。“我们知道现在考研的竞争压力很大,往往需要考生长时间、有针对性地去准备 。而采用推荐免试入学的方式 ,考生能够省去大量的备考时间,可以将更多时间和精力用于探索自己感兴趣的研究方向。”刘继安同样表示,基于我国现阶段教育发展状况,统一的研究生招生考试仍然是保障教育公平的重要手段。

    是否考研应从多方面考量

    随着考研的热度逐年增加,考生连续多年备考已经成为普遍现象 ,“二战”“三战”甚至“四战”的考生不在少数。

    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认为 ,当前,考研已经出现了“高考化”的趋势,给考生以及高等教育发展带来不少新问题 。“现在很多本科生都热衷于考研 ,甚至有的大学还以考研作为目标来组织本科教学。这就导致考上研究生的学生 ,其综合素养仍待提升。”熊丙奇说 。

    要不要考研?应该考什么类型的研究生?一次考不上还要不要继续?诸多问题让广大学子出现“选择困难”。

    针对这些问题,刘继安给出了她的建议。“我认为学生在做选择前,还是要想清楚读研是为了什么。有些学生读研是因为对学术研究感兴趣,有些是为了找到更好的工作 ,也有些是‘随大流’,盲目跟从。”她认为 ,学生在思考要不要读研、读哪种类型的研究生等问题之前  ,首先要对自己人生的规划有较为清晰的想法。“这样才能作出不容易后悔的选择 。”刘继安说。

    考研是一个难题 ,但对于已经被成功录取的考生来说,“上岸”也并不意味着未来一定能够一帆风顺 。“研究生阶段的培养方式与本科阶段相比有很大的不同。”刘继安表示,与导师进行深入的学术交流和讨论,是研究生阶段的学习重点。因此她建议 ,无论是参加统一招考还是推荐免试入学的学生,在选择院校专业以及导师时 ,要充分考虑自身的研究兴趣,并且认真了解所选专业、导师的研究方向和内容。

    构建更符合规律的培养方式

    无论是从社会对于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出发,还是从高校自身发展需求出发,研究生扩招已是大势所趋 ,由此带来的“学历贬值”等现象也引发了广泛讨论。

    对此,熊丙奇认为 ,高学历教育并不等同于高质量教育 。盲目扩大研究生教育招生规模,很可能会进一步刺激“考研热” 。建设高水平研究生教育体系 ,应结合社会对研究生人才的需求,从培养高质量研究生出发,确定研究生教育规模,并推进研究生招生 、培养改革以及用人单位的人才评价改革。

    此外,在专硕大规模扩招的背景下,专硕与学硕在培养模式上需要进行有效区分。“专硕应强调对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培养过程中重视加强实践环节;学硕则应侧重于对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刘继安认为 ,为着眼于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 ,学术型人才培养应加强本硕博或本博贯通式培养模式。

    “现在国家非常重视基础研究。从这一方面出发,本博贯通式培养更符合创新人才培养的规律,效率更高。”她表示,基础研究不确定性很大 ,科研周期往往较长 ,需要长时间持续专注于一个方向 。本博贯通式培养有利于学生在某个领域持续深耕,产出更好的创新成果。

    《科技日报》2023年10月25日第08版

      审核:潘园园 责任编辑:范静

      来源: 科技日报
      <dauef class="yclhh"></dauef>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