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uef class="yclhh"></dauef>

    皇冠hg1088

    <dauef class="yclhh"></dauef>

    超七成受访大学生认为“如何找准人生方向”是主要困惑
    来源: 中国青年报时间: 2023-11-14阅读 :8431次

    全国478所高校10095名大学生参与的调查发现

    超七成受访大学生困惑如何找准人生方向

    超九成受访大学生认为院士的大学时代在当下有借鉴意义

    “怎样才能成为像院士一样厉害的人 ?”“院士在大学时期也迷茫过吗?”“如何树立信仰,找准人生方向”……今年3月-6月,湖北校媒联合全国各区域校媒,就“新时代青年成长与院士榜样引领”这一主题,面向全国大学生发起问卷调查,收到了1万余名在校大学生向院士提出的1000多个问题。

    调查结果显示 ,73.39%的受访大学生认为,“如何找准人生方向”是自己在大学期间面临的主要困惑 。65.43%的受访大学生希望从院士的大学时代中获得成长经验。

    此次调查覆盖全国3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的478所高校,收回有效问卷10095份 。其中 ,本科在读6242人,职业院校在读2892人,硕士研究生684人,博士研究生277人,绝大多数受访者为95后和00后。从专业来看 ,理工农医类专业占比46.81%,人文社科类占比33.35% ,艺术体育类占比11.70%,其他类专业占比8.14%。

    超九成受访大学生认为院士在大学时期的经历和选择在当下依然有借鉴意义

    武汉大学遥感信息工程学院2020级本科生周家豪与院士的“缘分” ,从入学之初便开始了。

    在张祖勋、刘经南 、李德仁等6位院士为大一新生开设的《测绘学概论》基础课上 ,周家豪从中国工程院院士张祖勋那里第一次了解到遥感技术在灾情监测方面的应用实践 ,发达的遥感技术可以为防灾减灾打开一双“天眼” 。这引起了周家豪的兴趣与思考。

    大一暑假,周家豪和3名同学一起,前往南充、佛山、武汉等地的应急管理局实地调研,进一步了解了我国突发事件公共治理的现状,发现了当前应急管理领域一体化程度不高 、监测视野受限等痛点。

    在老师的引荐下,2022年7月 ,周家豪和团队成员带着调研成果,与张祖勋进行了一次面对面的交流。张祖勋不仅为几名同学的做法“点赞”,还用自身经历鼓励大家做“有用”的科研,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期间 ,张祖勋利用自己最新的技术成果DPGrid(数字摄影测量网格) ,和团队连续工作24小时,突破大地震造成传统航空摄影“杂乱无章”的局限,制作出震区首个数字地面模型与正射影像图,为救援工作提供了一手的卫星遥感数据 。张祖勋还缴纳了1万元“特殊党费”,支援灾区建设。

    周家豪从未想到,张祖勋年过八旬,工作繁忙,依然愿意指导一个完全由低年级本科生组成的科研团队 。带着这份激励 ,周家豪和团队成员潜心钻研,提出了“空天地一体化应急传感网”的设想,作品《基于多无人机协同遥感观测与地理信息资源分析的智慧应急系统》获评2022年全国大学生测绘学科创新创业智能大赛特等奖 ,科研成果还被带到了国际地理信息大会上向各国专家展示 。

    周家豪认为,“院士不仅是课本里的学术权威,更是可亲可信的人生榜样” 。他对两院院士的成长经历与科研人生充满好奇 ,“我很想知道 ,院士何以成为院士 ?院士在大学时期是怎样萌生科研兴趣的 ?”

    捧回国际数学地质最高奖“克伦宾奖章”的亚洲第一人 ;担任中国地质大学校长22年,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任职时间最长的大学校长;从教70年,带出近200名硕士 、博士和博士后……成就等身的中国科学院院士赵鹏大 ,生活中却一向低调,常以“探矿人”“教书匠”自居。

    自2010年开通微博以来 ,赵鹏大发布了2300多条微博,粉丝达4.4万余人。与学生讨论宿舍装修 、呼吁教学楼节电、闲暇时“晒娃”、遇到关注者还“互粉”……他和年轻人沟通的“活跃”程度,完全看不出这是一位已到鲐背之年的长者。今年92岁高龄的赵鹏大 ,还曾被学生亲切地称为“最潮老校长” 。

    在问卷调查中,近九成受访大学生对院士的大学时代有兴趣,其中 ,64.49%的受访者“很感兴趣” 。79.01%的受访大学生认为“院士群体和我的心理距离并不遥远” ,81.95%的受访者愿意主动了解院士是怎样度过大学时代的,92.94%的受访者认为院士在大学时期的经历和选择在当下依然有借鉴意义。

    我的专业“好不好” ?这届年轻人的纠结从入学开始

    回想起4年前与地质学专业的“邂逅”,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大四学生孙家淮至今都觉得“是个巧合” 。高考后填报志愿时,孙家淮怀着“不浪费分数”的想法,选择了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的地质学专业就读。入学后才知道 ,野外科考是每个地质学子的必修课。野外实习时正值酷暑 ,头顶烈日,蚊虫叮咬 ,同学们坚持寻找地层、判断岩性、解析构造。几天下来 ,几乎每个人都晒黑了。

    “曾经高分填报的‘最好的专业’,为啥这么苦 ?”每当有同学吐槽起野外实习的苦和累 ,孙家淮就会想起中国科学院院士殷鸿福在“新生第一课”上 ,向全校学生分享的“苦乐观” 。

    年轻时的殷鸿福也曾是一个没爬过高山、没蹚过远路的“文弱书生”,在20世纪50年代“为祖国找矿”的号召下,他舍弃当时社会上所谓的“热门”专业,毅然选择去北京地质学院学习矿产勘探 ,并且把自己18岁时的选择当作一生志向。耄耋之年的殷鸿福对同学们深情寄语 :“野外很苦,但想想祖国的需要,想想自己对地质事业的热爱 ,方能苦中作乐,化苦为乐。”

    讲台下的孙家淮很受触动,殷鸿福也成为这个00后大学生追了4年的“学术明星”。毕业时 ,孙家淮以综合排名专业第一的成绩 ,保研至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继续在自己热爱的地质学领域深入钻研。

    “这个专业未来前景怎样?”“专业究竟有没有‘好坏’之分 ?”“如果就读了所谓的‘冷门’专业该如何发展?”作为每一位学生进入大学时面临的第一道选择题 ,专业选择的问题不仅是同学们在3年 、4年乃至更长的时间里的一个标签、一张名片,更关乎他们未来的成长与发展。

    在问卷调查中,近半数(48.92%)受访大学生想了解院士在大学时代面临的专业选择是怎样的。

    此外,针对“如何实现学业和课余生活的平衡”(60.71%)、“未来投身科研还是工作赚钱”(46.02%)、“如何抵制网络游戏等各种诱惑”(42.63%)等大学期间面临的诸多困惑 ,受访大学生同样希望从院士身上获得启迪。

    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万美容认为,当今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面临的种种困惑 ,恰恰说明在青年群体中培育科学家精神具有相当的可行性 。鲜活的故事、伟大的人格都是可供青年借鉴的案例与榜样 ,每位院士成长过程中的有趣经历 、奋斗故事,特别是他们如何面对曲折、克服困难的过程 ,有助于引导当下年轻人探索自己的人生道路。

    中国科学院院士李曙光在大学期间也曾面临如何平衡学业和课余生活的问题 。担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生会主席时,每天下午4点半到6点是他固定的工作时间,文艺汇演要筹备、体育部要开例会……校园里各类文体活动的“大事小情”,都成了李曙光学习之余放在心头的牵挂。

    忙完学生会的工作后,李曙光晚上6点到食堂吃饭 ,6点半回到教室 ,直到晚上10点半之前的4个小时 ,是他“雷打不动”的自习时间。同学们常常看到,4个小时里 ,李曙光总是“一动不动”,直盯着书本。

    完成学生会工作的同时,李曙光的学习成绩也没落下,大学期间每次考试基本稳居年级第一。有一年五四青年节 ,团北京市委专门邀请李曙光作为学生代表作报告,报告的题目就是“如何协调好学习和社会工作”。

    李曙光这样解释自己的学习秘籍:对待学习一要有兴趣,要从点点滴滴的“小进步”中获得成就感,可以是攻克了一道难题,也可以是学懂了一节课的知识,进而激励自己不断前进 ;二要有方法,不随大流 ,不盲目“开夜车”,该工作时就认真工作,到了学习时间则全心投入 ,关键在于找到适合自己的节奏,高效率地完成各项任务 。

    调查显示,作为获得我国科学技术和工程技术领域最高荣誉的人,两院院士在大学时期的各类经历都对受访大学生具有吸引力——“小”到兴趣爱好(45.98%)、恋爱故事(29.29%)、宿舍关系(12.38%) ,“大”到科研感悟(18.60%)、人生梦想(11.97%)、家国情怀(9.92%)。此外,还有18.21%的受访大学生想知道 ,“院士在大学时期是否也曾遇到过困惑和迷茫”;10.42%的受访大学生希望了解“大学时做过的哪些事为成为院士打下基础” 。

    如何找准人生方向?00后大学生想攒够“六便士”,也期待“找月亮”

    华北地区某专科院校大三学生刘晓菲,1年前顺利通过“专升本”考试,即将迎来毕业季 。入学前 ,一心想着早些挣钱的她,特意选择了“好找工作”的财会类专业。

    可她逐渐发现,就业市场越来越“卷”了,3年前本科学历即可报考的老家县城银行,已要求硕士学历。与此同时,她在企业实习时了解到,制作凭证等传统的会计工作,正逐渐被机器取代,“似乎留给人工的时间不多了”。是继续深造,弥补“第一学历”的遗憾?还是尽早工作 ,在与AI的“较量”中多积攒几年经验?这成为这段时间一直困扰刘晓菲的问题 。

    和刘晓菲一样,在回答“大学期间遇到的主要困惑有哪些”这一问题时,73.39%的受访大学生表示对“如何找准人生方向”充满困惑。

    1952年 ,17岁的殷鸿福参加了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次高考,成绩优异的他明明可以读清华大学、交通大学的电机、工程等“热门”专业,却执意选择刚成立不久的北京地质学院 ,学习矿产勘探,由此开启了自己70年的地质人生。

    70年与祖国共进,不断征服世界地质学研究的高山险滩 。在殷鸿福看来,今天国家发展进程中面临许多压力重重的“卡脖子”问题 ,但在自己的青年时代,国家面临的“卡脖子”问题更多更重,连火柴盒都要冠名一个“洋”字。

    面对“卡脖子”相关的时代之问 ,殷鸿福用“钉钉子”精神作出回答 :“每一位院士之所以成为院士,就是在不断突破国家‘卡脖子’问题过程中成长起来的,而这些都离不开锚定一个国家需求的方向不断掘进的‘钉钉子’精神 。”

    巧合的是,我国探月工程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自远,同样在1952年考入北京地质学院。

    填报志愿时 ,家里人建议欧阳自远学医,他自己想学天文 ,但那时国家要发展重工业,发展重工业就必须找到矿产资源。“唤醒沉睡的高山,为祖国找出无尽的宝藏”成了当时振奋人心的口号。

    欧阳自远也被这句口号打动了,于是第一志愿填报了北京地质学院,第二志愿填报了南京大学天文系。

    后来,欧阳自远将从小探索宇宙的梦想与地质学专业结合起来 ,在地球化学、天体化学等领域做出大量开创性成果 ,成为中国探月工程最顶尖的科学家之一 ,被外界称为“嫦娥之父”。

    反复思考院士的成长经历后 ,孙家淮认为,院士的科研人生启示我们,“人生方向”的命题看似宏大,但实际上与每个人的生涯规划、职业发展息息相关 。在人生选择的关键时刻 ,个人成长融入国家命运方有大成 。

    华中地区某985高校硕士研究生邓琪睿毕业后有志考取基层选调生 。她认为,每一代人面临的选择和际遇不同,00后一代生逢盛世 ,在面临人生选择时,更应该像院士为国家突破“卡脖子”难题那样,将个人发展与国家需要结合起来,攒够“六便士”的同时  ,也不忘抬头看看头上的“月亮” 。

    在某部属师范类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夏卓看来,两院院士之所以成为“国家的财富、人民的骄傲、民族的光荣”,不仅在于其过人的学术成果和科研水平 ,他们在治学态度 、为人处世、精神品质等方面也一定有着过人之处。虽然是一名文科生 ,夏卓同样希望从院士身上学习这种独特的“人格魅力” 。

    调查显示,84.75%的受访大学生愿意模仿和实践院士在大学时期的人生选择。受访大学生希望从院士大学时期的经历中,获得成长经验(65.63%)、掌握学习方法(61.88%) 、借鉴人生选择(35.63%) 、领略学术前沿(34.85%) 、启迪科研兴趣(30.41%)等。

    (应受访者要求 ,刘晓菲 、邓琪睿、夏卓为化名)

    实习生 张子航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雷宇 来源:中国青年报

      审核 :潘园园 责任编辑 :范静

      来源 : 中国青年报
      <dauef class="yclhh"></dauef>

      XML地图